由我校科技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传统文化·农耕文明”学术沙龙,于2017年6月13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举行。
这一学术活动的主旨为:学习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河南省委、省政府《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等文件精神,通报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深化建设情况及中原农耕文化研究方向的倡导,通过与会人员的座谈讨论,加深对“传统文化与农耕文明”研究方向的认识和关注,吸引更多同仁对这一研究方向发生兴趣、投入精力,在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的有利基础上,逐步把中原农耕文化这一时代课题做强、做大、做出特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及河南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努力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加会议人员: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庆华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寇鸿顺教授,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院长许国林教授,《许昌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郑国瑞教授,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刘军伟馆长,许昌学院科技处郭现军副处长,设计艺术学院张少华副院长,以及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和全校有关单位的教师等40多人,会议由寇鸿顺主持。
首先,郭现军副处长代表郑直副院长和科技处讲话,他指出,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工作,而我们学校近年来以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为基础,在深化内涵建设和学术研究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富有成效的工作。为了进一步推动以农耕文化为切入点加强传统文化研究工作,经向郑直副院长请示,决定由科技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这次以“传统文化·农耕文明“为主题的学术沙龙。希望与会同志认真思考、热情发言、积极参与,会后积极主动地关注和投入“传统文化与农耕文明”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研究之中,开启我校科研一个新的方向。
汪庆华教授作了主题发言。他说,中华民族厚重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农耕文化博大精深。一部农耕文明史几乎等同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许嘉璐先生认为“中华文明是在农耕时代成长、定型和弘扬的。中华文明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当前,我们正处在由传统农耕向现代农业转变过渡的时代节点上,我们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如何为子孙后代留下过往时代的印迹和记忆,使他们了解祖辈的生产方式、生活境况、传统习俗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启发和教育他们不忘过去的艰难岁月,更加珍惜今天的发展成果和幸福生活,立志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是一个极其迫切而重大的时代课题。我校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自2012年开馆以来,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和领导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赞誉,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和荣誉。这充分证明了它的社会效益、历史价值和育人功能。去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这些文件都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于弘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空前的重视,并已付诸有关政策和实际行动。由此可见,我校前期所做的有关工作与上级精神十分吻合,我们的努力正当其时,以农耕文化为切入点开展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和育人工作,应该是富有价值和意义的。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们还仅是刚刚起步,校内科研队伍对于这一研究方向的关注度、认识度和参与度还很不够,研究力量还相当薄弱。目前,我校社科类教师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已经较多,科研实力较强,一些同志的研究方向(包括非遗、民俗、古村名镇、历史文化、农耕文明、社会治理、法制建设、伦理道德、旅游文化、传统工艺、民间音乐舞蹈等),都可能与本主题有所接近、有所交叉,希望同志们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能够交叉融合本主题的,更加主动地关注正在发生革命性重大变革的传统农耕文化,积极投入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研究之中。本次学术活动就是为了有效挖掘校内科研资源,启发和影响更多同仁对这一研究方向引起关注和发生兴趣。汪庆华教授对于工作推进提出来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在自由发言阶段,许国林、郑国瑞、张少华、孟聚、刘军伟、师连枝、马宏伟、乔凤岐、程晓菡以及青年教师先后发言,针对这一科研方向发表了看法,开展了讨论。
寇鸿顺院长最后对会议进行了简要总结,对与会同志提出来希望和建议。会议初步形成一些共识,并向全校发出倡议:
1、以农耕文化为切入点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是一个富有社会意义、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的重大课题,它不仅切合当前社会文化建设和思想教育工作的热点,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校科研创新和校园文化特色品牌建设。
2、“传统文化·农耕文明”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重大时代课题,仅仅依靠某个单位的科研力量是难以承担的,所以,我们必须以开放的思路组织开展这一课题研究。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而团队成员应该面向校内外招募,只要有志于这方面研究的同志,都可以吸纳为这一科研团队的成员,但都不涉及人事与工作关系问题。希望有关单位和学院进行必要的宣传、发动与引导,欢迎有兴趣、有意向、有基础的同志加入本方向研究团队。
3、希望团队同志及早关注并积极投入课题研究(请参阅会议提供的《以农耕文化为切入点研究中华传统文化选题参考100题》,申报有关课题,争取早出成果,陆续推出有关论文、项目或著作。
4、建议学报条件成熟时开辟“中华农耕文化研究”(名称酌定,或“传统文化·农耕文明研究”)专栏,逐步形成我校学报一个新的特色栏目。
5、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与图书馆加强合作,持续进行“传统文化·农耕文明”典籍资料库建设,为当前和今后科研、学习、宣教、欣赏等打造一个比较权威、富有特色的资料平台。
6、提倡把学术研究与传统文化弘扬传播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欢迎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志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撰写适宜于传播、人们乐于欣赏易于接受的文学、视频、摄影等作品,通过现代传媒(网络、电视、手机微信等)进行传播,充分发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和效益。真诚欢迎更多同志热情参与、携手建好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和《许昌学院报》的“中原农耕记忆”专栏。
7、加强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与中原农村发展研究的融合与互动,做实做强一古一今“一体两翼”的涉农研究格局,持续关注农耕嬗变的历史进程,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伟大实践,努力为推动我省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8、积极促进我校相关相近方向研究成果的对接、整合与互动,包括非遗研究方面的钧瓷文化研究、河南民间舞蹈研究,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魏晋历史文化研究、三国文化研究、颍川文化研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农村发展研究、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等,通过整合与互动,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打造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特色办学品牌,积极为我校转型发展做出贡献。
9、根据工作进展情况,酌情开展有关研讨活动和工作会议,努力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10、会后通过纪要形式将会议精神向有关院系作以宣传和倡导,凡有意参与本方向研究的同志,可随时与科技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沟通联系。
[附件]以农耕文化为切入点研究中华传统文化选题参考
(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提供)
一、农耕文明与传统文化研究
1、农耕文化:中华文明之根
2、农耕嬗变与当代社会转型
3、中国传统农耕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代印迹与发展历程
4、中华传统农耕文化与中国梦
5、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变化的研究
6、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变化的研究
7、传统农耕文化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价值与意义
8、传统农耕时代乡村治理研究
9、未来田地谁去耕种
10、中华民族为何能够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
11、传统农耕时代“耕读传家”理念的价值与功能
12、中华民族孝道研究
13、中国传统农耕时代家庭结构研究
14、中国家族亲情观念研究
15、中国人神灵崇拜的特点
16、中国人祖宗崇拜研究
17、宗祠文化的价值意义研究
18、传统农耕时代的“乡贤”文化研究
19、中国家庭“家训”“家规”“家风”研究
20、中国人“忌讳”面面观
21、农耕文化与民俗
22、农耕文化与非遗
23、农耕文化与古村名镇的保护开发
24、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
25、当今农村“空心化”研究
26、农耕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27、中国乡村村规民约研究
28、中国乡村和谐理念研究
29、中国传统忠孝观念研究
30、中国传统宗教观研究
31、中国传统诚信理念研究
32、乡村工匠之工匠精神研究
33、以农耕文化为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34、农耕文化记忆传承与特色小镇建设
35、中国传统农耕时代的法制进程研究
36、中国农民由“故土难移”到“逃离乡村”
37、由“农转非”到“非转农”的今昔变迁
38、以农耕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游乐为何持续升温
39、让青少年品味出盘中餐味道背后的味道
40、现代人“返朴归真”心理研究
二、中原农耕文化研究
41、中原农耕文明在中华农耕文明中的地位与价值
42、中原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特点研究
43、中原民居建筑特点研究
44、中原传统农具特点及其智慧研究
45、传统工匠工具与技艺研究(众多工匠可以分别阐述)
46、偏远山乡土地撂荒问题研究
47、中原地区“女红”技艺研究
48、中原地区民间音乐研究
49、中原地区民间舞蹈研究
50、中原农民休闲方式研究
51、中原地区传统戏剧研究
52、中原地区传统曲艺研究
53、中原乡土特产研究
54、中原地区传统交通方式研究
55、中原人祖宗崇拜理念及其表达方式
56、中原人餐饮文化研究
57、中原人亲情观念研究
58、中原人性格特点研究
59、中原传统婚俗研究
60、耕牛在传统农耕中的历史贡献与文化价值
61、中原农耕文化中的“讲仁爱”理念
62、中原农耕文化中的“重民本”理念
63、中原农耕文化中的“守诚信”理念
64、中原农耕文化中的“崇正义”理念
65、中原农耕文化中的“尚和合”理念
66、中原农耕文化中的“求大同”理念
67、中原地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社会风尚研究
68、中原人“匹夫有责、精忠报国”爱国情怀研究
69、中原人“知常达变、开物成务”思想理念研究
70、中原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荣辱观念研究
71、中原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研究
72、中原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精神研究
73、中原人“扶危济困、见义勇为”传统美德研究
74、中原农耕与二十四节气
75、中原地区方言研究
76、中原地区谚语、俗语、歇后语研究
77、旧时地契的诚信作用与法律功效
78、中原传统陶瓷文化研究
79、钧瓷文化研究
80、搅胎瓷文化研究
81、中原黑陶艺术研究
82、淮阳泥泥狗艺术与文化研究
82、中原农耕文化古镇名村研究
83、中原地区传统节日习俗研究
84、中原地区传统儿童游戏研究
85、农耕文化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地位与价值
86、农耕文化在现代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中的价值与意义
87、中原丝绸在古丝绸之路中的贡献与意义
88、中原地区地坑院文化研究
89、中原地区土匪蹚将研究
90、中原传统农耕文化精华与糟粕研究
三、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深化建设研究
91、中原农耕文化记忆传承系统工程的构建研究
92、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的价值意义研究
93、在全国范围内创建农耕文化主题博物馆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94、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研究与实施
95、中原农耕文化典籍资料库的建设实施与价值意义研究
96、农耕文化主题场馆社会推广与横向联合的研究与实施
97、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研究
98、我校传统文化研究资源整合与效益开发
99、中原农耕文化现代媒体传播途径开发与实践推动
100、中原传统农耕文化研究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的融合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