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人士如何评说
大学生考证的确热得有些“发烫”。面对这一现象,各方人士是如何评说的呢?
大学生:考证有利于就业,所以要考证
沪粤三城市的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有资格证者的就业机会是没有资格证的2至3倍,工资收入前者高出后者60%甚至还要多。职业资格证在就业中的分量如此之重,学生们当然积极参与。
一位大学生说:“找工作时靠什么证明你的实力?显然不能单凭每人10分钟的面试以及装帧精美的求职材料。我的经验是多一张证书就比别人多一次机会。”以考证增加就业砝码,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态。一些大学生认为,能给用人单位留下直观印象的,无非是毕业的院校和所持有的证书。无论能力怎样,院校有名自然会得到认可,而证书则是越多、范围越广越好。
有的大学生则把考证当作拓展自己能力的机会。李杨读的是国际贸易专业,目前他已经获得英语六级证书,但他还打算考计算机等级证书和驾驶证。他说:“为了拓展自己的能力,班里同学都在考证,各种能力具备了,才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持同样观点的学生还认为,只要时间安排得当,考证其实是给自己多设置一个目标,多添加一种动力。
有的学生是看到其他同学热衷考证才加入进来的。“总不能落在别人后面吧”,温州医学院信息管理专业2004级学生杨继委起初对考证并无太多兴趣,但看到同学们纷纷报名,觉得自己不参加也会掉队,他于是报名参加温州市计算机等级考试。
大学生中也有对考证说“不”的。某大学园林设计专业学生刘强,因专业课成绩优秀被一家设计公司录用做景观设计。他说:“除了英语六级,我没考过其他证书。我的设计作品和专业成绩能证明我的能力,我相信用人单位能够慧眼识才。”
教师:考证可以理解,但不应影响专业学习面
对校园里的“考证大军”,大多数教师表示可以理解,但同时提醒学生们对是否参加考证要冷静思考,不能影响专业学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就业处赵瑞君主任说,对于大学生考证,学校的态度是不鼓励也不反对。因为学生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的体系,是学校师资力量、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是单靠多一两个证所能代替的。但是学校也不反对学生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考取相应的证书,以积极应对将来就业。
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主任许玫认为,大学生希望在就业市场上增加竞争力本身没有错,但如果以“逃课”为代价去搏一张甚至多张所谓的“就业通行证”,实际上是在耽误自己的主要学业。考证不应该影响正常的专业知识学习,不能本末倒置。
不少教师认为考证对专业学习的确有影响,一部分学生为了考取各种证书,学习的确被拖了后腿,少数学生甚至期末考试亮起了“红灯”。
用人单位:重证书,更重实际能力
对102家企事业单位的调查显示,70%的企业主管表示,不少大学生证书虽多,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对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有舍本逐末之嫌;70%被访者希望大学生具备实践应用能力,而真正看重证书的企业却不到8%。
决定录用的标准是看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是多数用人单位的观点。大连市保税区某贸易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黄黎黎表示,真正的好公司是不会特别看重这些证书的,资格证只能表明通过了相关的考试,但我们并不认为持多种证书的大学生有与证书相匹配的能力。因此,用人单位更看重实际操作能力。
德尔福(上海)动力推进公司人事经理李向东提醒大学生,千万别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上。他说,应当知道大部分证书是毫无用处的,尤其是计算机证书。据李向东介绍,新员工在德尔福都有三个月的试用期,公司每个月会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考核,如果第一个月的考核结果不理想,会对他们进行提醒和建议,第二个月也是如此,到了第三个月之后,如果还是没有起色,那就只能离开了。
也有一些用人单位对资格证书特别看重。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人事教育处负责人说,中国银行每年要招收100多名应届大学生,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过硬的英语和计算机能力。盐城森达集团的一位老总表示,他们愿意为员工具备某些特殊技术领域的证书支付额外的薪水,有些企业甚至根据资格证书的等级确定员工的工资待遇。
专家:职业资格证是“就业通行证”,但不可盲目跟风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前景下,职业资格证书是就业的通行证。职称在就业中将逐步淡化,将不再成为企业招工的标准,而职业资格证书将在就业中占有相当大的地位。”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余广江教授说,职业资格证书是对能力的一种认可。
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杨主任认为,我国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以来,已对90种职业实行准入制度,激烈的求职竞争,让大学生们义无反顾地走上考证之路。但目前认证市场机制并不完善,一些社会机构与个人趁机“浑水摸鱼”。杨主任提醒大学生,参加认证考试时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一味跟风。盲目考证,不仅浪费金钱和时间,而且影响专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