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评估

 审核评估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审核评估>>正文
审核评估

法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成果展

 作者:冯振强 侯凯 编辑:王彬彬 审核:冯振强 访问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5-02-28


法学院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坚持贯彻学校“教学神圣、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笃行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办学使命,始终以“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作为院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原则,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化“教学、科研、管理、育人”一体化、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党和国家持续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

一、法学院基本情况

2020年4月正式由法政学院更名为许昌学院法学院,现有法学和知识产权两个专业,举办法学辅修学士学位。法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为发展平台,积极、深入、扎实地推进学院内涵式发展。围绕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总体办学定位,不断地加大办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管理,持续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初步建立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从多学科到双学科精优发展,为学院凝聚目标、将法学办出特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截至2024年7月,法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九百人。学院主要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的应用型、复合型法治人才。

法学院现有校内专兼职教师43名,其中教授2名、 副教授12名、博士9名、硕士30名,其中双师型教师15人。拥有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主讲嘉宾1人,河南省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1人,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课堂创新大赛特等奖1人。许昌市市委法律顾问2人,许昌市市委法律专家顾问团成员4人,许昌市各级党委、政府法律顾问14人,许昌市人大立法委员会顾问5人,许昌市法学会法律人才专家库成员11人,许昌市法学会法律咨询专家7人,法院人民陪审员10人,许昌市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2人,许昌仲裁委员会仲裁员10人,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及学缘结构相对合理、整体教学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法学院为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许昌市法学会法律顾问单位、许昌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研究基地。

法学院本着“深化教学改革、提升科研能力、创新管理机制、推进素质教育、彰显特色育人”的理念,在打造教学科研团队的同时,狠抓学科专业建设。法学专业为校重点建设专业,民商经济法教学团队为校级重点教学团队。法学学科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课程为河南省精品在线课程和河南省一流课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程为河南省一流课程。

法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拥有河南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学院建有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法律援助中心、诉调对接工作站、知识产权实验室、法律诊所、模拟会见室、法律职业辅助技能实训室等8个校内实践基地以及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许昌市人民检察院等29个校外专业实习基地。

二、法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取得的改革与发展成果

(一)党建及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院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工作,持续加强党组织建设,拓展载体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主体责任,筑牢政治意识,加强党建引领,筑牢组织基础,为院系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在党建方面,法学院党委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教工第三党支部获批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省级样板党支部”,学院党委《党建引领“三个三”,赋能法治人才培养》和教工第三党支部《创“三常”党建品牌,促双融合纵横发展》被评为学校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法学院教工第一、第二和第三党支部获批许昌学院“样板党支部”、教工第一和第二党支部获得许昌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孟凡根同志获得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王忠灿同志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孙敬良同志获得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本科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和许昌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郭蕊同志获得河南省文明教师称号,田俊萍同志获得河南省文明网民称号,冯振强和刘毅飞同志获得校十佳师德标兵称号。法学院近三年共引进五名博士教师,整体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二)本科教学工作稳步推进

坚持“课程是基础、教学是灵魂、质量是生命”的教学理念,以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主导,深入贯彻落实教学管理机制,在有序做好基本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持续推进课程、课程团队建设和教学研究工作,王忠灿获得第二届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孙敬良获得第三届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魏庆爽获得河南省2023年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和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尹晓兵获得2024年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郭蕊获得校课程思政竞赛一等奖。近三年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两门、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两项、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项目一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三项、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一项以及河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一项,组织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一门。不断优化法学和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专业顺利实现复招。

(三)科研及社会服务持续提升

学院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步推进,积极以科研反哺教育教学。王忠灿作为中央电视台《法律大讲堂》主讲人完成84期节目录制,极大提升了许昌学院知名度。孙敬良入选“河南省百名法学家普法讲师团”,2名教师获聘许昌市委法律顾问;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15项(其中2023、2024连续2年作为许昌学院国家社科基金唯一立项单位),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6项(其中孙敬良获得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河南省政府招标决策课题3项,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3项,河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学院教师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CSSCI收录1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4篇,出版专著5部,发明专利2项,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调研报告被地厅级级以上部门批示采纳7项,学院横向经费到账338.5万,法学学科连续被选为校级第五批、第六批重点学科,因而被学校总结为“法学院现象”。

学院积极开展地方经济社会问题的项目化研究,为许昌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治理和基层立法提供法律智力支持和决策建议;冯振强和孙敬良获得河南省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表现突出个人。学院成功获批河南省和许昌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基层联系点;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累计转化学校专利38件,累计金额150余万。

(四)学生发展成绩斐然

近年来,我院在学生发展方面,始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党建带团建,注重思想引领和时代特征深度融合,以开展团学活动为契机,以各年级基层团支部和学生组织为载体,以新媒体平台为指引,结合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开展主题团日、主题班会、团干部下沉基层、青马工程、青年大学习、党团员先锋岗、红色主题教育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思政引领,践行德育为先。

以党支部为平台,通过“1+5”工作模式即实施党员帮扶制度+组建五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引领学生党员投身志愿,发挥光热,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团支部为平台,选拔培养政治强、能力强、品德优、学习优的“双强双优”学生骨干队伍,充分发挥优秀学子的榜样引领和示范带动。遵循新媒体发展规律和信息化时代学生信息接收特点,建有“许院法视界”微信公众号、法小普、法学院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矩阵,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积极发布网文,传递网络思政正能量。

强化学风建设,各部门协同联动,形成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精细化学业帮扶,打造许昌学院学风建设品牌。法学院以“四线联动、以线拓面”为工作思路,围绕“思想引领、组织建设、服务育人、人才培养”四维工作格局,高质量开展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成效显著,亮点突出。始终站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度,建立“五育并举”的多角度育人体系,形成德智体美劳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全方位育人落实“五育并举”,有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解决问题知识能力。

当然,高质量发展永无止境,我们将一直走在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将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思考、持续创新,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提高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法律人”。

附件:法学院代表性本科教育教学成果汇总

上一条:我院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交流会 下一条:我院召开新学期全体教师会议

关闭

许昌学院法学院  地址: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八一东路88号
电话:0374-2968965  邮编:4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