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

 专业设置 
 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 
 团队建设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学科专业>>专业建设>>正文
专业建设

法政学院专业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

 作者: 编辑: 审核: 访问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9-06-22


 在专业建设方面,我们始终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密切关注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就业去向,通过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课程和教学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办学定位

办学层次定位在做好普通本科生教育的同时,做好双学位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力争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法律硕士。

人才培养定位:适应区域发展和需要,充分发挥专业基础优势、有效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学生培养目标:法学专业专业培养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公益精神、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伦理素养,德才兼备,具备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质量法律服务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知识产权专业培养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和知识产权学科知识、熟悉信息通信技术,能在版权局、商标局、专利局、科技局等部门从事知识产权管理事务;在律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商标事务所等从事商标代理、专利代理等专门知识产权事务;在公、检、法等部门从事专门的知识产权司法实务及其他法律事务;在企事业单位以及高等院校从事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与保护工作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

办学特色定位:在“许昌模式”的架构下,把法学、知识产权专业建设成为应用型、服务性、在河南省有一定影响的专业。

二、发展战略

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总目标,坚持四个统一,实现四个突破,形成四大特色,在学校得到转型发展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法政学院专业建设

    首先围绕培养目标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核心特征,对培养方案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密切关注专业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去向,注重凝炼专业培养目标;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科学调整课程结构;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体现出本专业“观念、知识、能力、素质”相互交融的综合性,毕业生就业领域的多元性和工作性质的主体性。其次注重专业发展规范化,逐步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始终重视专业发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保障专业建设工作的稳定有序,逐步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在学校现有教学管理制度和学院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经过充分讨论,又确定了本专业的建设发展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科研方向凝练、实践教学开展、日常教研活动、教师评先表优、第二课堂指导等方面的相关保障制度。使专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健全的制度,进一步增强了专业发展的动力。第三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创新学习效果评价方式认真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不断创新学校效果评价方式。在评价观念上,坚持“尊重差异性、注重全面性”的原则,追求评价的客观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在评价内容上,重视对学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专业知识及核心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在评价方式上,坚持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及教师评价相结合,开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多种活动,努力构建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

   四、未来主要建设目标和基本任务

  (一)学生规模

    本科生(包括专升本)每届不少于180人,在校生达到800人。双学位学生每年达到50人。

  (二)学科专业建设

    第一,做法学专业,做好知识产权新专业,申报校级重点专业。

    第二,申报校级重点学科——法学力争申报省级重点学科。

    第三,继续做好研究机构的申报、建设工作。将继续申报建设几个研究机构:知识产权研究所、法律文化研究所等。

    第四力争与其他高校合作培养法律硕士,在条件成熟后申报专业硕士点。

    第五,顺利完成省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任务。

  (三)课程建设

    一是继续做好实践课程建设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创新课程,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二是加快线上课程建设。

    三是加大网络课程建设力度。积极建设慕课、翻转课程。

  (四)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在教师数量、质量及结构方面有健全的师资队(不含兼职教师)“十三五”期间,专任教师达到40人,高级职称教师达到40%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教师比例达到95%

    第二,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计划引进法学博士、知识产权专业博士10人以上。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五年内考取博士3-5人。

    第三,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力争五年内有6-10人取得双师教师资格。通过五年努力,使“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达到40%以上。

    第四,做好教学团队建设:继续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纽带,大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教学研究和改革,整合教师资源,充分发挥群体优势,提高教师教学质量,逐步形成高质量教学团队

    第五,抓好科研团队建设: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争取省部级创新团队有零的突破。

  (五)科学研究实现转方向、提质量、强服务

    第一,实现科研方向从理论型向理论型和应用型、地方性并重的转变,加强学科专业服务地方社会的力度,争取横向合作项目有突破。

    第二,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发表论文260篇,其中,CSSCI期刊 40篇,中文核心期刊80篇;出版专著10部;完成科研项目200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15项;获奖100项,其中省部级1项。

  ()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

   与许昌市法院许昌市辖区内的基层法院合作做好诉调对接工作为社会服务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做好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为我校知识产权(主要是专利)的申报、转化、维权、管理做好服务保障。与地方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合作,做好公务员考试、培训工作。

   加强与地方合作,横向合作经费达到人均4000元。

  )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持以生为本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强化实践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社会声誉。

提升双学位培养水平,培养复合型法学人才,更好服务社会。未来五年,法学双学位将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进行分类培养。完善以专业必修课程为基础兼顾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制定出适合双学位培养特点的教学计划和管理办法,建设法学双学位学生实训见习平台,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严格考试考核制度,针对双学位学习特点制定灵活的考核办法,规范双学位课堂,加强监督。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更多的学子培养为复合型法学人才,为社会提供更多服务

积极发挥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功能,加强学生实践实战能力的培养。建设法学教育实践平台。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载体,与法律实务部门合作,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项目”。

每年参加全国“模拟法庭大赛”和河南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卓越杯”法治辩论赛、知识产权辩论赛等专业比赛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形式。

 

 

 

 

下一条:我校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并获佳绩

关闭

许昌学院法学院  地址: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八一东路88号
电话:0374-2968965  邮编:461000